2024年5月7日,观众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参观《国色·九歌——王昆峰影像艺术展》。展览展出摄影家王昆峰6个系列的牡丹摄影佳作80幅。 该展览由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河南省摄影家协会、洛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承办。展出作品以牡丹作为表现对象,以中国特有审美方式巨幅呈现牡丹新视觉影像。展览将持续至5月12日。
王昆峰从上世纪70年代拍摄发表作品开始,不断探索,锐意创新,至今已坚持牡丹影像创作、传播牡丹文化40余年,是国内从业时间较长、拍摄手法丰富、艺术风格多元、用心用功用情探索影像表达可能性的牡丹题材代表性摄影家之一。王昆峰的多年艺术探索,在以中国式摄影语言和审美方式表现特色题材的道路上创造了独特样本,在守正创新中实践着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
在中国美术馆的3号和7号展厅内,《国色·九歌——王昆峰影像艺术展》,采用多种专业技术和高精设备拍摄的作品共分六个部分呈现:
《国色·花语》作为开篇,利用微距摄影来抽离整体具象而凸显局部结构。作品摒弃具象的再现,转向抽象的光影、色彩、线条表现,通过将不可见的神韵化为可见的细节,构建一种超越寻常观看经验的纯粹视觉。
《国色·花容》在拍摄方法上引入了焦点堆栈这种扩展景深的摄影技术,通过对焦区域组合而获得更大景深,同时提升画质,让镜头中的牡丹更为立体精妙。
《国色·花魂》的创作依然采用焦点堆栈技术与1.5亿像素飞思相机、施耐德微距镜头的技术性能结合,拍摄的对象则由盛开的花朵换成了干枯、凋零、残败的牡丹,以全焦距、超精细质感,呈现一个未曾被感知的、抽象的、奇异的微观世界,让强烈的质感、肌理、色彩和构成完全跳出人们对于牡丹的一般认知。
《国色·花姿》系列凝视牡丹的零落枯萎,拍摄对象有的刚刚凋谢,有的已干枯数年,对王昆峰来说,他面对的是一个未知的世界,从中提取或构造的是“有意味的形式”。
《国色·花梦》拍摄的则是凋零散落的花瓣,牡丹的姿容已经无迹可寻,化作灵动奇魅的图式、如梦如幻的色彩以及或柔如飘絮或坚如金石的多样质感,影像更加微观、更加抽象也更加自由。
《国色·花咏》篇章特别着力于宝丽来特殊的工艺感和奇特的色彩呈现,构造陌生奇异又含蓄内敛、蕴含偶然和不确定性的影像,表现一种风华绝代的生命优雅飘落的心理意象。
这些作品自5月1日亮相展出以来,每天都吸引了不少首都群众和中外游客前往品评观赏。有观众表示,这些作品中透射出来的生命力量,让他们重新认识了代表着中国形象的牡丹,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从一朵花的生命历程中透射出来的力量和感动,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摄影艺术的创造力和感染力。
本次展览由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摄影与数字艺术研究所所长李树峰担纲学术主持,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副教授朱炯策展。在5月7日下午举行的《国色·九歌——王昆峰影像艺术展》开幕式上,多位业界专家对王昆峰的艺术创作表示肯定,并在随后的学术研讨会上从不同维度对其艺术成就进行了剖析。
艺术家简历
王昆峰,1952年3月生于河南延津。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196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8年军旅人生后转业至河南洛阳市工作、生活至今。
1976年起,王昆峰在部队从事新闻摄影工作八年多,由此与摄影结缘。1979年他参与《解放军画报》国庆专题报道,以“祖国万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为题,发表牡丹摄影作品,从而开启了牡丹题材的创作。王昆峰扎根在第二故乡——洛阳,在牡丹艺术创作的高峰上执着攀登、探索。他的作品在视觉语言上从具象走向抽象,在媒介语言上从数字技术走向传统工艺,唯一不变的是他的艺术主题——生命哲学的领悟与思辨。
走过四十多年摄影人生的倾心旅程,王昆峰的“牡丹”系列作品获得了丰富的成果:2005年出版《天地之约》艺术画册、2008年出版《国色天香》艺术画册;2008年在洛阳美术馆举办“国色天香”摄影个展;2018年在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举办“照地初开锦绣段”摄影个展;2018年摄影个展应邀参加首届吴印咸摄影艺术双年展、第二届“郎静山杯”中国新画意摄影双年展;2023年个展应邀参加第六届深圳国际摄影大展。王昆峰牡丹主题的近百幅作品以专题、专版形式刊登在《中国艺术报》《艺术交流》《中国摄影》《中国摄影报》《中国摄影家》《摄影世界》《人民摄影》等各大摄影专业刊物。
- 01
- 02
- 03
- 04
- 05
图片新闻
尊龙凯时app-尊龙凯时官网app新媒体实验室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尊龙凯时app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