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28日11:06 新浪图片

  “拍照吧少年”第三季征稿倒计时8天,在所有的参赛者中,拍摄功力、创作思维成熟的少年的确不在少数。作为这活动的主办方——“新浪图片”为更好的挖掘摄影少年,特选出几位参赛少年开启参赛者系列采访,来听听他们为什么而拍照吧!

本期受访参赛者:于家睿

  新浪图片:先介绍一下自己吧。

  于家睿:我是于家睿(新浪微博@于家睿rayki),25岁(立夏那天是26岁生日),山西大同人。本科毕业于西安理工大学摄影专业,毕业后在企业的新闻部门工作。我的性格比较双面,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定义,大多时候是阳光豁达的,有时候又会忧郁,情感比较细腻,讨厌喧嚣,喜欢清静。

参赛作品《吸引》 摄影:于家睿

  新浪图片:接触摄影多久了呢?当时读摄影专业是因为兴趣吗?

  于家睿:拍照6年多了,09年读大学,10年开始摸相机。选择摄影专业应该算是兴趣,因为从小学画画。那时候摄影还算比较冷门的专业,看到觉得很新鲜,就报了。

  新浪图片:那为什么大学没有继续学美术呢?

  于家睿:我那时候经历了高考的“摧残”,感觉已经不会再爱了。再也不想长时间保持坐姿了,希望多走走。

 

参赛作品《吸引》 摄影:于家睿

  新浪图片:哈哈理解。所以大学的摄影专业对你现在拍摄有着怎样的影响?

  于家睿:我之前对摄影的理解很模糊,读了摄影专业以后,发现自己特别感兴趣,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也比较积极。其实科班的学习是帮助你了解那些概念,在多元的涉猎中,去寻找自己感受最强、最希望深入钻研的方向。像我们大一刚入校的时候,之所以没有马上拍照,就是因为要去学一些更基础的东西。所以大一的时候还是画了一年画。不得不说,系统化的学习,让我的入门过程没有走弯路,而且一直与艺术紧密结合,没有让摄影师成为一种“技工”。这是非常好的起点和基础。

 

参赛作品《吸引》 摄影:于家睿

  新浪图片:现在的工作是因对专业的热爱而选择的吗?

  于家睿:职业的选择是一个机缘,运气好,所以竟然算是专业对口了,这让我在工作中也没有过多的痛感和不适,没有丢弃自己的爱好和专业。现在工作内容主要是企业的内宣,现在的大型企业基本都有新闻中心。我的主要任务就是一些日常的会议,以及杂志上的图说栏目的专栏撰稿和能源类的专题拍摄。

  新浪图片:在校学习过程有较深刻的挫折或者瓶颈期?

  于家睿:其实不是学习过程顺,而是自己因为喜欢,所以心理上很顺。学习是一个碰头和破茧的过程,很多时候都是乱打乱撞。我后来再回头看,上学多好啊,大把的时间,还有很多老师。但是艺术需要厚积薄发,需要顿悟,也需要时间空间的变化和生活经历的丰满。所以觉得学生时代很多课程都浪费掉了,当时拍的东西一塌糊涂。

  真正的瓶颈期是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觉得成了被绑定的人,不自由。每天循规蹈矩,不知道该拍什么。上学时候觉得,像马格南的大师们那样生活就是最好的。结果,现实没有那么浪漫。你需要认真工作,来保证生存。

 

参赛作品《吸引》 摄影:于家睿

  新浪图片:后来怎么调整的呢?

  于家睿:后来,我就不再执着于去拍一些深度的纪实专题,因为体制内的工作很忙,根本哪儿也去不了,生活是机械化的。于是我开始抓住一切无论是休息天还是出差中,或者平时两点一线中的时间和机会,去拍自己喜欢的画面,那些特别的,吸引我的画面,顺其自然,捡到一张算一张。

  新浪图片:有想过转行当更“纯粹”的摄影记者吗?

  于家睿:我不喜欢当记者,记者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自由选题自由深入,也还是会受到既定工作任务的束缚。其实我现在的工作和生活状态都挺好的,但是还是觉得缺了点什么。如果可能的话,希望成为独立摄影师、影像艺术家吧。

 

参赛作品《吸引》 摄影:于家睿

  新浪图片:你最喜欢哪些摄影大师及作品?

  于家睿:喜欢的大师很多,但是针对作品更多是拜读与崇敬。我认为每个人在视觉表达上都应该追求个性与独立,因为你只是在描绘你自己的模样。我喜欢寇德卡、戴安娜阿勃斯、森山大道、史蒂夫麦凯瑞、罗杰拜伦。他们对我的影响阶段性的,我是一颗小树苗,需要阳光、水、养分,我在长成自己的姿态的过程中,不断学习,然后跳出来,再学习,再跳出来。最后形成我自己的视角和表达方式。

  新浪图片:他们对你的摄影风格有影响吗?

  于家睿:其实拍照是拍一种感觉,一种“场”,是要通过静态影像去传递一些肉眼看不到的东西。严明老师的新书里总结概括为“决定性气氛”,我觉得特别喜欢,其实“场”就是一种氛围。而我感觉自己的拍摄已开始形成一定的风格。

 

参赛作品《吸引》 摄影:于家睿

  新浪图片:《吸引》这组照片是怎样开始拍摄的?

  于家睿:《吸引》这组照片,是先开始拍照,后来才有的题目。在拍照的过程中随着自己多方面的积累,突然有一天把自己弄明白了,才编辑整理了整套照片。最早的照片大概是2013年拍的,到2015年底基本有了呈现,现在还有零星的继续。

  新浪图片:想通过照片表达什么?

  于家睿:吸引,题目就在强调一种观念。这是一种直接的感受,甚至不需要思考。你看到一个画面并要记录下来,这是一种本能,因为画面吸引了你的眼睛,接着传递给大脑,大脑再连带你内心深处的某些潜意识。这个过程,简单而迅速,只能说明一件事,“我”喜欢这个画面。你会拍你不喜欢的画面吗?不会,因为不喜欢就不会敏锐,甚至不会注意到。拍这组照片,我希望是自然自觉地放任我的本能反应。

参赛作品《吸引》 摄影:于家睿

  新浪图片:这组照片中有没有最“吸引”你的一张?

  于家睿:我最喜欢那张壁虎。那应该是整套照片里拍摄最早的一张,那时候是无意识拍下的后来整理的时候,越看越喜欢。其实,拍照片原本就应该是无意识的,这种无意识不是不思考,而是对自我觉醒的一种强调。你是什么样的人,你的照片就是什么样的。

  新浪图片:你是怎么知道拍照吧少年这个活动的呢?对活动有什么感觉或者期待?

  于家睿:应该是上一季的时候,看到严明当导师,那时好像他的《我爱这哭不出的浪漫》刚出来不久。今年看到朋友圈里的消息,想到自己快要26岁了,马上就当不成少年了,所以参加一下吧,希望能有机会和我喜欢的老师前辈学习。

参赛作品《吸引》 摄影:于家睿

  新浪图片:参赛之前对今年的三位导师有了解吗?

  于家睿:童梦是最早知道的,上学时候,人像摄影课程,会看她的作品,琢磨怎么棚拍时尚人像。陈杰是近两年出现在几乎所有新闻报道类奖项的消息里,《沙漠之殇》很喜欢,听说职业素养超群,很钦佩的老师。孙彦初,他算是艺术家,不单单是摄影师了,看过他投给侯登科摄影奖的那组照片,粗暴又自我,他的手工书融入了绘画涂鸦,很有趣,也很漂亮。

  新浪图片:那你更想投奔哪位导师的“门下”?

  于家睿:三位老师都很出众,都是有才华又超级拼的那种。我对手工书设计得很带劲儿的那位老师(孙彦初)更感兴趣。我觉得拍照片,更多的是希望别人了解你和你的想法,所以手段应该多样化。泛艺术的表达,跨界,混合材料,这些更符合表达自我的初衷,更具有艺术性。

 

  采编/新浪图片 楚辞 杜悦怡

4月5日,2016“拍照吧,少年”——新浪图片公益性大学生摄影训练营第三季将正式启动,这里有最华丽的导师阵容,最具挑战的摄影选题,最残酷的淘汰赛制;这里有青春、热血、拼搏,以及一切你对摄影的渴望!快快行动起来,别错过这个属于你的出人头地的机会。

  ● 报名征集:4月5日-5月5日

  26岁以下(含26岁)热爱摄影的年轻人均可参与报名,报名者需在拍照吧少年投稿通道()上传自己的摄影作品,至少一组(不少于5张),作品类型不限。

  本次活动将最终甄选9名优秀学员,入驻工作坊,接受最前沿的摄影训练,还将有机会参与摄影真人秀录制,与明星一起搭档。活动期间食宿、授课、当地交通等一切费用全免(学员往返授课地交通须自理),参与者还有可能获得大礼包和终极万元大奖。

责任编辑:孙先进 sn216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相关阅读

如果一所大学的毕业生,能够做到用最高标准的职业道德对待自己的工作,用爱和宽容对待自己的亲人朋友和身边的人,用经世济民的情怀对待自己的国家和人民,用好奇心和责任感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这所大学才是真正的精英大学。

什么叫文化的隔膜?本来我以为自己跟台湾人没有什么文化隔膜,都是中国人,说中国话,彼此之间也没什么矛盾。但是后来我发现了,所谓文化的隔膜和差异,就是聊天聊半小时到一小时以后,找不到词了。

政治家都爱吹牛,反正吹牛也不上税。所以美国有句俗话,世界上最不靠谱的,就是政治家当选前的承诺,还有男人婚前的誓言。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每个男人都是天生的政治家。

随着每年毕业的博士越来越多,选择进体制的博士也会增多,对于政府部门来说,这既是好事,怕也是一种挑战,是高知、高学历对传统的论资排辈的挑战,也是对各级领导选人用人的挑战。

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