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由中国摄影家协会影像国际网(www.photoint.net)策展的《他乡——8位外国摄影师眼中的中国场景》多媒体幻灯展在仁怀市第一中学举办。这是继2015年影像国际网推出的系列策展作品《日常•观照——20位亚洲青年摄影师》幻灯展后,又一次幻灯作品分享会。
此次幻灯展作品来自法国、西班牙、日本、意大利、阿根廷五国常驻中国的8位摄影师,他们是:fred dufour (法国);laura ortego(阿根廷);kenzaburo fukuhara (日本); laurent hou(法国);michel alain louÿs (法国);gilles sabrie (法国);giulia marchi (意大利);carlos sebastia (西班牙)。
作品内容取材于他们在中国工作生活期间的经历和切实感悟。摄影总能直接而敏感地表达所见所想。经历不同文化背景的融合与冲撞,这些作品呈现出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社会片断。我们希望通过影像分享,让作品发声,讲述最真实的“他乡”故事。
幻灯播放后的问答环节掀起了此次幻灯展的小高潮,展出的西方人眼中的东方影像,引起了在场影友,特别是同学头脑风暴式的热议。
同学提到,现场作品有些并不是传统意义的纪实摄影,这些作品是否需要作者的解读。传统纪实摄影是否可以摆拍,摆拍与抓怕之间的关系何在。对于有些难以解读的当代摄影作品,摄影师如何推广自己的作品等等。对于同学们提出的专业问题,很多嘉宾都表示出乎意料,而学生们表现出对于摄影的极大热情,感染了在场的每位嘉宾,并且纷纷以专业的态度回应同学们的提问。
本次幻灯展作品《内外》的法国摄影师梅山乐(michel alain louys)谈到:“照片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讲故事’,摄影师用影像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生活环境、自身经历以及价值观的建立都可以影响作品的影像表达。”
摄影师王菡回答了关于纪实摄影是否可以摆拍的问题。这要取决于作品的拍摄用途以及摄影师的身份。对于新闻照片,摆拍肯定是不可以的。但如果这些作品反映了摄影师对于生存状态等问题的思考,用什么方式拍摄就不重要了。
作为北京国际摄影周的总策展人朱洪宇也提及到自己对于摄影创作中审美的看法。他谈到,“摄影师通过镜头,用摄影语言表达主观的态度及观点,这种观点在特定语境下,有着特定的解读方式。年轻人应该跳出固有的思维方式,多用国际视角关注作品。”
有着丰富报道摄影经验的刘宇则简短的向同学们介绍了摄影史发展中过程中的一些重要阶段。他着重谈到:“我们应该回归摄影史的发展,用历史的眼光解读作品本身。摄影的两种属性是记录性和瞬间性,从上个世纪开始,人们就没有停止对这两种属性的探讨。我们在评论一幅作品时,往往把美作为评价作品的唯一标准,其实美在社会中并不是唯一的属性。应该避免用传统的纪实摄影标准来衡量那些表达内心情感的影像。世界在每个摄影师眼里是不同的,作为年轻人更应该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看世界,并试着对影像进行多种可能性的探索。”
“这些作品让我看到了一种乡愁情感的表达,这种情感是真切存在的,无需更多讨论作品来自哪里。那些触痛到内心深处情感的影像才是真实、有灵魂的。我们更喜欢那些能勾起我们回忆,引起共鸣的事物。优秀的影像作品贵在真实情感表达,这种情感有时候并不需要太多人理解。”这是整个幻灯展最后一位同学的发言,很难相信刚上高一的学生能够如此精辟的总结个人观感,现场嘉宾集体报以热烈的掌声。
这是一场真正由展出作品引发的影像对话,一场对于东西方影像差异,以及不同影像表达方式的探索。
幻灯结束后,嘉宾表示这样的幻灯交流活动让他们非常激动,是一次有意义的幻灯展,并且在未来还将和影响国际网一同举办更多类似的幻灯展。
这种观看模式,能够得到更多年轻人的接受与认可。太多形而上的表达充斥着这个社会,这些影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留给观者更多关于既定审美以及自我情感表达的思考,这才是《他乡--8位外国摄影是眼中的中国场景》幻灯展举办的真正意义。
幻灯展以组照结合音乐的形式,最终以视频呈现。所有幻灯作品将陆续在影像国际网(www.photoint.net) 及微信公众平台发布,大家敬请期待。
《他乡--8位外国摄影是眼中的中国场景》幻灯展作品汇总:
责任编辑:马俊岩 sn112
聚焦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