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9月23日11:10 新浪图片

  2016年9月22日-10月7日,由中共青海省委、青海省人民政府及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筹)、青海省生态保护和建设办公室、青海省摄影家协会和三江源时代影像中心承办的“中华水塔·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保护成果摄影艺术展”在中国摄影展览馆开展。

  三江源地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是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是高原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是亚洲、北半球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重要启动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重要的生态功能使其成为我国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关系到全国的生态安全和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工作,给予了政策、资金、项目等多方面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三江源生态保护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批示和指示,他在青海考察时,对我省生态环境保护再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青海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必须担负起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责任。要坚持保护优先,坚持自然恢复和人工恢复相结合,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青海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始终将生态保护作为重要责任,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按照“五大发展理念”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积极组织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全面加强三江源生态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情况

  (一)一期工程情况。2005年国务院批准一期工程规划,实施范围涉及玉树、果洛、黄南、海南州和格尔木市共4州16县1市的70个乡镇,面积15.23万平方公里。建设内容包括生态保护与建设、农牧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支撑三大类、22项工程,主要包括退牧还草、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沙漠化土地防治、黑土滩综合治理、森林草原防火、草地鼠害防治、水土保持、人畜饮水、人工增雨、生态监测、科研课题及应用推广和科技培训等建设内容,规划总投资75.07亿元。截至2013年底,累计完成投资85.39亿元,全面完成一期工程保护与建设任务,工程档案通过国家档案局验收,一期工程总体验收已圆满完成。

  (二)二期工程情况。《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规划》经2013年国务院第3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2014年1月10日,召开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设暨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启动大会,标志着二期工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二期规划》是一期工程的延续、拓展和战略提升,是落实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的主要载体,是统筹生态保护、民生改善、区域发展的主要支撑。规划范围包括玉树、果洛、海南、黄南4州21县和格尔木市的唐古拉山镇,共158个乡镇1214个行政村。总面积39.5万平方公里,占青海省总面积的54.6%。主要建设内容为生态保护和建设、支撑配套两大类24项工程,估算总投资160.57亿元。截至目前,国家下达三江源二期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19.83亿元,主要实施了草原有害生物防控、生态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黑土滩治理、封山育林、沙漠化土地防治、湿地保护、封沙育林草、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农村能源建设等项目,目前各项实施工作正在全力有序推进。

  (三)主要工作。青海省委省政府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视察青海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牢记嘱托,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习总书记“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要求,深刻认识到“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是青海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来不得半点闪失。”王国生书记在青海省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上指出,保护生态环境是第一战略、首要责任、紧迫任务。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重大要求,必须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做好“绿色”这篇大文章。要算好“绿色账”、走好“绿色路”、打好“绿色牌”。郝鹏省长在省政府党组扩大会议上强调,要切实担负起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责任,强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统筹推进生态工程、节能减排、环境整治、美丽城乡建设,用积极的行动和作为探索生态文明建设好的经验,努力谱写美丽中国青海新篇章。青海省委省政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部署,自觉肩负起保护生态这一重大历史责任,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科学开展保护和建设工作,努力筑牢国家高原生态安全屏障。

  1、强化顶层设计。党中央把“生态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的生态环境保护也曾多次作出批示和指示,强调要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以生态文明优先的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青海省委、省政府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强化顶层设计,勇于探索创新,先后制定出台了《青海省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行动方案》、《青海省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总体方案》、《青海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等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方案规划,对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作出了一揽子政策制度设计,有力保障了保护和建设的科学规范有序推进。

  2、坚持规划引领。三江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事关国家生态安全,事关长江、黄河、澜沧江中下游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青海省委、省政府着眼大局、立足省情,确立了生态立省战略,坚持规划确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实行统一领导,统一协调,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把三江源生态工程作为青海保护生态的首要任务、作为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大使命,精心组织实施规划内容,努力使三江源生态工程成为全国生态保护和建设的示范工程。

  3、加强责任落实。青海省委、省政府和项目区各级党委、政府把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作为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和转变牧区发展方式的切入点,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落实工作责任。省政府决定从2006年起对三江源地区不再考核gdp,把生态保护和建设列为三江源区各级政府工作的主要考核内容。省、州、县都成立了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实施工作领导小组,项目区各级领导实行县、乡、村、户分级承包责任制,定期巡回检查指导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各部门、各行业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形成了齐抓共管、合力推进、聚力保护的局面。

  4、强化制度建设。为规范项目建设程序,确保工程建设进度、质量和效益,青海省政府制定出台了工程管理、监理、验收等8个管理办法和细则。省有关部门和各地先后出台了23项行业和地区规章、1个综合工程档案资料管理规范,并建立了《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项目专家库》,制定了《三江源项目监理工作大纲》。为进一步健全工程运行机制,青海省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实施好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若干意见》,就加强工程管理、规范项目建设、加强生态移民社区管理、扶持生态移民发展后续产业、健全草畜平衡保障机制等做出了明确规定,促进了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的进一步协调推进。

  5、加强工程管理。三江源区年有效施工期不足五个月,为此,我们在提前做好项目前期工作上下功夫,委托具有较高资质的工程咨询机构认真做好年度实施方案和作业设计的编制工作,为工程及时开工创造了条件。实施中严格依法依规办事,认真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报账制和公示制等项目建设“六制”制度,确保资金安全和工程质量。加强对项目建设的监督检查和验收,各级监察、审计等有关部门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经常性检查,青海省发改委专门派出项目稽察组常驻省三江源办开展专项稽察。省级责任部门进行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保证了项目建设的质量、进度的有效统一和资金的合理使用。建立健全月通报制度,及时将工程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通报,督促各地、各部门加快工作进度。强化项目档案管理,建立了三江源档案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了档案管理水平。

  6、强化科技支撑。先后开展生态保护科研研究及应用推广项目96项,其中“三江源湿地变化与修复技术研究”和“三江源区退化草地生态系统恢复治理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制定了黑土滩退化草地分级标准,查清了三江源黑土滩退化草地的面积、类型及分布,提出了治理黑土滩的方案,建成了退化草地治理信息系统,初步确定了不同退化草地形成原因和恢复机理,提出了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和模式。实现了中华羊茅、青海冷地早熟禾等优质牧草本地化扩繁扩育,为退化草地的治理提供了重要支撑。深入开展青海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生态资产评估,强化监测站点和监测队伍建设,不断完善三江源生态监测和评估体系,基本建成了较为完善的三江源“天地一体化”生态监测体系,成为青藏高原生态监测的典范。

  7、落实惠民政策。为使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成果惠及广大牧民群众,确保生态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省政府先后拿出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1.56亿元,土地购置费7721万元,加强生态移民社区供排水、供电、道路、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搬迁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2010年省政府设立了生态移民创业扶持资金,大力扶持生态移民发展后续产业,安排项目16个,吸纳生态移民劳动力1683名,人均年增加收入5000元。同时,为保障生态移民基本生活,我省拿出专项资金对生态移民发放生活补助和燃料补贴,2009年至2015年共发放三江源生态移民生活补助资金75847.3万元,2007年至2015年发放燃料补助资金18148.96万元。

  8、创新体制机制。制定了《关于探索建立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的若干意见》、《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试行办法》、《关于进一步促进三江源地区易地搬迁群众可持续发展的意见》和《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生态管护员公益岗位设置及管理意见》,率先在三江源地区启动了生态移民生活补助、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农牧民技能培训与转移就业、教育经费补偿等补偿机制。建立生态管护公益岗位制度,全省共设置草原、森林、湿地生态管护公益岗位11.7万个,今年结合脱贫攻坚又增设4.31万个,基本保证了三江源等重点生态功能区贫困农牧户每户有劳动能力、具备条件的1人从事生态公益管护工作。全面启动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开展湿地生态补偿试点,成立了三江源生态保护基金会,极大地调动了三江源地区广大群众保护生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9、加大宣传教育。三江源保护和建设是重大生态保护工程,我们联合中央和港澳等新闻媒体,通过互联网渠道,采取日常报道、集中报道与专题报道相结合的方式,多层面、多渠道加强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的宣传,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组织人员进村入户开展保护宣传工作,同时,编辑了《希望三江源》、《走进三江源》、《大美三江源》、《影像三江源》等系列丛书,开展三江源生态保护工作专题纪录片的采编工作,出版发行反映三江源生态保护成效的大型摄影专集《神鹰俯瞰的疆域》,将《三江源生态保护成效图文专集》派送国内各大航空公司和青藏铁路公司广泛发放来青乘客,通过全方位、广角度的宣传,全社会对三江源生态保护的关注度不断提升,项目区广大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增强,保护三江源生态的群众基础进一步牢固。

  (四)主要成效。三江源生态保护一期工程实施完成后,中科院对项目实施情况组织开展了第三方综合评估,总体认为:三江源区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所提升,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区生态状况明显好转。工程成效突出表现在“五个增”上:

  一是水资源总量增加。十年来水资源量增加近80亿立方米,相当于增加了560个西湖。此外,水源涵养量与2004年相比,由十年前的年384.88亿立方米增加到目前的年408.95亿立方米,增幅达6.25%,而且水质始终保持优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受社会广泛关注的上世纪末陆续干涸的近千个黄河源头的高原湖泊再现波光粼粼,千湖湿地再现,这些成效的取得为长江、黄河、澜沧江流域水资源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是植被盖度增加。与2004年相比三江源区各类草地的平均覆盖度增加了11.6%,产草量整体提高了30%。森林覆盖率由2004年的3.2%提高到目前的4.8%。土壤保持量由十年前的年5.46亿吨增加到了目前的年7.23亿吨,增幅达32.5%,三江源区草地整体退化的趋势开始得到遏制。特别是以果洛大武滩和玉树巴塘滩为主的百万亩黑土滩治理工程成效显著,黑土滩治理区植被覆盖度由治理前不到20%增加到治理后的80%以上。

  三是生物多样性增强。目前三江源区野生动物种群明显增多,数量得到恢复性增加,栖息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其中素有“生态精灵”之称的藏羚羊的数量由上世纪80年代的不足2万只恢复到现在的7万多只,斑头雁数量从不到1千只增加到目前的3千多只。特别是近年来三江源核心区雪豹频现,各大水域花斑裸鲤等50种高原土著鱼类资源明显恢复,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三江源作为世界高原动植物资源库的有效性和完整性,这也是对世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贡献。

  四是农牧民收入增加。通过实施易地搬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生态畜牧业、旅游业等多措并举,三江源区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困扰三江源地区多年的人畜饮水、群众用能等困难得到有效解决。目前三江源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65元,10年间年均增长12.4%。

  五是发展能力增强。我们在保护好生态的同时,着力改善民生,推进绿色发展,通过一系列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绿色发展等政策的制定和落实,三江源地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广大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幸福指数有了明显提升,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的局面得到进一步巩固。10年来有近十万牧民放下牧鞭转产创业,加快走向了保护生态和绿色发展奔小康的新征程。

  这次摄影展展出的100多幅作品,从三江源区自然风光、民俗风情以及野生动物三大类集中展示了青海当前在生态保护上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和丰硕成果,其中自然风光类包括了三江源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及名胜古迹,如雪山冰川、河流湖泊、草原湿地、沙漠绿洲及地质地貌等;民俗风情类包括了汉族、藏族、回族、蒙古族、土族、撒拉族等各民族民俗风情、宗教文化及历史文化,如格萨尔艺术、热贡艺术、民族服饰歌舞、赛马射箭、转山转湖、河湟花儿、土族那顿等;野生动物类包括了青藏高原的野生动物,如雪豹、藏牦牛、藏羚羊、藏野驴、黑颈鹤、普氏原羚及金雕、草原雕、高原秃鹫等。经过十年保护,三江源生态保护一期工程建设已顺利收官,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逐步得以改善,林草植被覆盖度快速增加,湖泊水域和湿地面积明显扩大,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功能不断提升,黄河源头重现水草丰美、生物繁茂的美景,对下游供水能力也明显增强……

  (五)主要经验。三江源地处高寒、高海拔地区,在这样一个生态脆弱区开展大规模生态保护工作在国内尚属首次,我省按照规划的要求,边实践、边完善、边提高、边推进,紧紧依靠广大干部群众,凝聚各方面的力量,有的放矢地开展保护和建设工作,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

  1、坚持科学规划与科学实践相结合,始终用生态文明统领整个保护工作。把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作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绿色发展的重大举措,确立了正确的战略导向。坚持《一期规划》确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实行统一领导、统一协调、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在工程中细化保护制度,强化分级监管,全面落实责任主体,为实现三江源地区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坚持先行先试与体制机制创新相结合,率先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工作。2011年制定出台了生态补偿政策,在全国率先制定了《关于探索建立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的若干意见》。从2006年起取消对三江源地区的gdp考核,并将环保指标纳入各级政府政绩考核内容。建立生态监测和预警、评估机制,建成了较完善的三江源生态监测系统。设立三江源生态保护基金,开展了多元化生态保护融资。

  3、坚持加大保护与加快发展相结合,实现科学保护与绿色发展相统一。始终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原则,进一步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畜牧业防灾减灾能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群众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得到极大改善。统筹推进生态畜牧业等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科学确定生态保护模式和产业发展重点,实施了减畜禁牧等一系列生态治理措施。

  4、坚持政府引导与公众参与相结合,充分发挥群众在保护工作中的主体作用。通过政府引导和搭建平台不断拓宽公众参与生态保护的渠道,设置三江源生态管护员公益岗位,使牧民群众积极参与三江源生态保护工作的主动性不断增强,保护的主体作用得以彰显。同时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关心和支持三江源保护的氛围日益浓厚,形成了各界支持、热情帮助、广泛参与的良好工作格局。

  5、坚持工程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充分把握自然规律和科学规律。从超载过牧、开垦草原、滥采乱挖、偷猎盗伐等人类不合理活动入手强化管理,通过鼠害防治、围栏封育、人工草地建设和天然草地改良、封山育林、湿地保护等工程措施促进了生态系统宏观结构局部改善,生态系统结构变化速度趋缓,整体退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有效遏止。

  6、坚持科技支撑与人才培训保障相结合,形成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有效合力。针对三江源地区科研基础薄弱、人才队伍不足的实际情况,保护工作中,重点加强了以生态保护为重点的应用性科研项目研究和推广,黑土滩综合治理、人工造林等近百项科研成果得到推广应用,破解了生态治理的技术难题。加强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和农牧民培训工作,建立科技示范户,这些措施不仅为工程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科技保障,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大批管理人才和转产致富能手,形成了推进生态保护工作的有效支撑。

  7、坚持舆论宣传与教育引导相结合,夯实了生态保护的群众基础。三江源区涉及我省主要藏区,其生态保护工程涉及该区域千家万户,是一项富民工程,对确保该地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至关重要。保护工作中我们始终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广泛深入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广大干部群众和全社会进一步加深对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重大意义的认识,激发了各族群众的保护热情,生态保护的群众基础和思想基础进一步牢固,推进保护的良好舆论氛围逐步形成,为推进三江源地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增添了活力。

  二、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情况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是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做出的又一重大决策部署。2015年12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会议指出,“在青海三江源地区选择典型和代表区域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实现三江源地区重要自然资源国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传承,促进自然资源的持久保育和永续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坚持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突出保护修复生态,创新生态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建立资金保障长效机制,有序扩大社会参与。要着力对自然保护区进行优化重组,增强联通性、协调性、完整性,坚持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相协调,将国家公园建成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三江源共建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先行区,青藏高原大自然保护展示和生态文化传承区。”今年3月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青海成为全国首个探索生态文明建设全新体制的省份。为确保《试点方案》落到实处,青海省委、省政府将此作为“天字号”改革工程,于2015年底及时研究成立了由省委书记和省长任双组长的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领导小组,由省委深改办主抓,集各方智慧、举全省之力加以推进。总体考虑是,深入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全面落实《试点方案》各项任务,打破部门利益的藩篱和条块分割的桎梏,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持续激发生态保护的内生动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形成符合国情实际的保护和管理模式,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谱写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

  4月,青海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实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的部署意见》,提出了8个方面、31项重点工作任务,明确了时间表、路线图和责任单位,提出了“三步走”的具体工作要求。目前,我们紧紧围绕《试点方案》重要内容,牢牢扭住体制机制创新这个关键,大胆探索,创新突破,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一是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构架已具雏形。按照整合优化、统一规范,不作行政区划调整、不新增行政事业编制的原则,从省州县相关部门划转编制354名,组建了管理实体,行使国家公园自然资源资产管理职责。省级层面,依托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从林业、财政、国土、环保、住建、水利、农牧、扶贫8个部门划转部分编制和职能,组建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筹),目前抽调人员已全部到位,管理局已全面正式运行。州县层面,3个园区管理委员会以及治多、曲麻莱、可可西里管理处也已组建完成,人员全部到位。乡镇层面,园区涉及乡镇管护站均已挂牌成立。

  二是整合管理职能,完成县级大部门制改革。按照“两个划转整合、一个优化重组”的原则,将公园范围涉及的4个县政府有关部门机构职责和部分人员划转到管委会、公园内各类保护地管理职责并入管委会,对县政府所属机构按大部门制进行了改革,杂多、治多、曲麻莱、玛多县政府组成部门统一整合为各15个。园区涉及4县在分别整合县政府相关职责基础上组建了园区管理委员会(管理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局,负责具体实施县域内园区内外山水林草湖等自然生态空间系统保护;整合森林公安、国土执法、环境执法、草原监理、渔政执法等执法机构,设立了资源环境执法局,依法承担县域内园区内外资源环境综合执法工作。

  三是结合精准脱贫,完善生态公益岗位机制。按照完整保护、系统修复、一体化管理的原则,整合草原、湿地、林地管护员制度,制定出台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机制相关政策,建立管护岗位生态保护业绩与收入挂钩机制,并将公益岗位落实与精准脱贫相结合,从园区范围内贫困户入手,新设置综合生态管护岗位7421个,与原有2554个林地、湿地单一生态管护岗位合并,组建了乡村两级牧民生态管护队伍,岗位设置总数将达到9975人。目前,正在园区四个村进行试点,总结经验后将及时推开。

  四是落实管护责任,建立定期管护巡查制度。为使管护责任切实落到实处,制定了组织化管理、网格化巡查的生态管护制度,形成了乡镇管护站、村级管护队和管护小分队三级组织组织,以村为基本单元,就近划分覆盖辖区的若干网格,每个网格均落实责任人和管护队,负责对各自辖区内湿地、水源、林地、草地和野生动物进行日常巡护,构建“点成线,网成面”的管护体系。公园管理部门定期对管护站工作情况进行检查,不定期对各级管护组织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抽查巡视。

  五是突出更加严格的保护,开展规划和相关配套制度设计。印发了长江源(可可西里)、黄河源、澜沧江源3个园区实施方案,并以此为框架,由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牵头编制《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目前《规划大纲》已通过审查,规划专家组专题调研已完成,并在西宁召开了该规划的学术座谈会和编制座谈会,计划在9月底前完成规划。与此同时,制定了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机制实施方案及生态管护公益岗位绩效挂钩管理办法,及三江源国家公园特许经营、志愿者服务、社会捐赠、科技支撑与科技合作等等多个管理办法,部分已印发实施。

  六是整合专项资金,强化体制试点项目支撑。根据“一件事情由一个部门主管”的原则,对涉及国家公园的各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生态保护财政资金进行整合。目前,我省已安排财政专项资金4000万元,用于项目前期、园区门禁设施建设、国家公园形象标志和宣传标语征集等;从地方政府债券资金中统筹安排1亿元,用于园区保护站(点)、公共服务和环境教育设施等建设;整合三江源保护二期工程等项目,开展山水林草湖系统修复。

  七是立足社区发展,建立牧民群众参与机制。鼓励引导当地牧民参与国家公园建设,扶持他们从事公园生态监测、生态体验、环境教育服务、生态保护工程劳务等工作,使牧民在参与生态保护、公园管理中获得稳定收益。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园区牧民对草原承包经营权不变,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中,稳定草原承包经营制度,通过发展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在充分尊重牧民意愿的基础上,尝试将草场承包经营权向特许经营权平移。

  八是全面开展培训,强化宣传舆论引导。目前,管理局系统已完成了干部岗前培训,同时还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省级和州、县、乡村干部及生态管护员培训。为下一步试点工作奠定了扎实基础。近期,三江源国家公园官方网站已通过审查,即将开通;中央主流媒体的三江源国家公园现场采访活动正在有序开展,近期还将组织省垣主流媒体专题采访活动;国家公园宣传语、形象标识征集评选等活动已接近尾声,总之多形式的宣传工作营造了体制机制试点良好的舆论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和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充分肯定了近几年来青海生态保护取得的成绩,强调要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这为三江源生态保护指明了方向。我们更加清醒的认识到,三江源生态地位重要,保护三江源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我们将扎实工作,不辱使命,使青海成为美丽中国的亮丽名片,目标是:到“十三五末”,完成退牧还草1285万公顷,治理荒漠化土地20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3万公顷,植被平均覆盖度提高25~30个百分点,保护湿地面积20万公顷,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水源涵养等生态功能进一步增强,自然保护区得到有效管护,生物多样性显著恢复,力争重点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江河径流量稳定性增强,长江、澜沧江水质总体保持在ⅰ类,黄河ⅰ类水质河段明显增加,生态环境总体改善,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高;绿色发展更加有效,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全面遏制三江源生态整体退化趋势,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确保“中华水塔”坚固又丰沛。

责任编辑:孙先进 sn216

相关阅读

我没有玩过网易论坛,却为其即将关停而扼腕叹息。这是一种兔死狐悲的忧伤。

象牙海岸公安部长发誓说:“绝不会宽容违反人权伦理的警察行为。”

要花多少钱,才能保证纽约免受恐怖袭击?专家认为每年要花10亿美元。

因为小a的父亲受贿犯罪,与小a恋爱的小b的“组织”遂干预到两人的婚姻,这是多么久远的事呵,时光倒流到“文革”了吗?

2016年09月23日 08:55
2016年09月23日 08:09
2016年09月23日 07:20
2016年09月23日 05:23
2016年09月23日 04:15
0
网站地图